莫在群众面前“抖派”
春秋时期,鲁国上卿大夫季文子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,却“家无衣帛之妾,厩无食粟之马,府无金玉”。仲孙它提醒他,这样有损国家气派,吝啬而不体面。季文子回答,国家形象的维系要靠高尚品德,而非美妾良马,“若独贪于奢侈,好于文章,是不德也。”
在仲孙它看来,为官当有“派头”,而季文子没有;这种派头,就是美妾良马、家财万贯、锦衣玉食、前呼后拥。派头是权力的象征,权有多大,派头就有多大,这种在封建社会大行其道的官本位思想,如今依然存在。一些领导干部好装饰、铺排场,讲面子、耍威风,被群众称之为“抖派”。
抖派的表象各种各样,抽天价烟、戴名表、坐豪车,走官步、打官腔、耍官威,让人开车门、倒茶水、打雨伞,更有荒诞不经者甚至为庆贺自己荣升,耗巨资搞所谓“大阅兵”。他们时时追求鹤立鸡群,讲究与别人“不一样”;处处不忘彰显身份,提醒别人“我是谁”;浑身透着炫耀权力的神气,傲慢轻侮溢于言表。在群众面前显摆人民赋予的权力,其行径丑陋、状若偶人,令人生厌。
领导干部抖派,危害甚大。一方面,在自己与群众之间砌墙设障,割裂了血肉联系,产生了情感鸿沟。不愿亲近群众,何谈服务群众?群众看着生厌,哪还有威信?另一方面,抖派离不开物质,随着炫耀攀比心理的升级,私欲膨胀、欲壑难填,权力寻租、公权私用等不正之风就会滋长,最终沉迷甚至身陷“四风”不可自拔。
一把“象牙筷”,往往就是抖派的开始。商纣王继位不久,命人帮他琢一把象牙筷。贤臣萁子认为不可,劝谏他:象牙筷肯定不能配瓦器,要配犀角碗,白玉杯。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,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。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